如果汽車產業局外人曾耳聞過光達,可能必須歸功於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當大部分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團隊將這項以光線為基礎的技術視為主要工具時,馬斯克卻堅持這是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將焦點從以攝影機為基礎的理想視覺上轉移的昂貴失策。馬斯克與其競爭對手對邁向自動駕駛汽車途徑的願景持續競爭著,但這位馳名的企業家想法是否正確?
伊隆·馬斯克毫不掩飾其對光達的蔑視。身為特斯拉的CEO,馬斯克最廣為人知的無疑是自駕車的精神領袖,然而他卻時常貶低其對手視為關鍵工具的技術。在2019特斯拉自駕日上,馬斯克詳細說明了特斯拉汽車皆未配備光達的原因,他提到:「光達是徒勞無功的,仰賴光達的人注定失敗!」
要瞭解馬斯克的強烈措詞,以及其他人確信他的看法並不正確的原因,首先我們必須瞭解自駕車如何「看見」道路。目前有越來越多1、2級的自駕車仰賴攝影機和雷達感測器的混合機制;前者用於辨識路標或協助去除盲點,而後者則用於測量其他車輛或障礙物的距離、方向和速度。

儘管目前大部分的新車對周遭環境都有部分概念,但在全自駕車準備好實際上路前,仍須獲得大幅的提升。高解析繪圖等更豐富的資料極有可能是車輛邁向等級3的關鍵,車輛可在有限的環境中進行自動駕駛。然而,要實現全自動化,車輛必須瞭解周遭的動態環境並與之互動,如同人類駕駛一般。
看見希望
一方面,光學雷達(光達)對車輛來說僅是另一項查看周遭世界的技術。類似於雷達的概念,光達感測器在車輛周圍發出 無形光束脈衝雷射來測量反射的往返時間。再搭配強大的電腦處理,使車輛得以建構出周圍環境相當詳細、精確的3D視野。
但雷達感測器已進入量產且價格合理,而車用光達仍處於開發階段。相較之下,光達感測器較為昂貴且若實際上路使用可能易於損壞。這就是特斯拉汽車不搭載光達販售的實際原因,因為這項技術尚未準備好量產。那麼,為什麼光達對其他重要自駕車計畫來說如此重要?
答案是儘管目前電腦視覺如此發達,以攝影機和雷達為基礎的系統在判斷距離和避免路上危險這部分,仍與真人有某些差距。特斯拉實際上是目前技術水準的絕佳範例–與實現完全自主所必需之人類水準視覺理解仍有段差距。
伊隆·馬斯克知道特斯拉可利用結合處理能力及廣泛的機器學習解決視覺問題,因其得天獨厚地擁有從已經投入日常使用的上萬輛特斯拉車輛所收集到的資訊。特斯拉的競爭對手無法接觸到等量的真實世界駕駛資料,代表他們被迫必須尋找其他方法加速邁向自駕之路。
這正是光達與雷達得以發揮所長之處。車載電腦在計算從車輛攝影機所擷取的距離和物體相對路徑上仍不夠可靠,但雷達與光達資訊使其得以成真。雷達的優勢在於幾乎可於各種天氣下使用,光達則進行最精確的量測且解析度可能更高。
透過設計結合攝影機、雷達與光達輸入的視覺系統,諸如Waymo等企業也許無須在讓自駕車上路前完全解決電腦視覺問題。他們將仰賴「感測器融合」–結合攝影機、雷達與光達資料,產生與車輛周遭環境一致的全面性視野。

馬斯克必要功能為何?
最後,馬斯克斷言特斯拉將僅靠攝影機與雷達解決電腦視覺難題,使光達變得多餘。與此同時,馬斯克的競爭對手正利用將攝影機與雷達和光達結合的捷徑,希望創造出在其自駕技術獲得證實之後,足以涵蓋生產中車輛的廉價健全策略。先進入市場者擁有巨大的商業優勢,這部分說明了馬斯克對特斯拉方法直言不諱的辯護。
對我們其他人來說,重點在於兩種方式都可能成功。這也是威盛與感測界夥伴合作,支援各種技術感測器融合的原因,重點在於使解決方案可針對客戶特定需求客製化。無論證實何種方式最為成功,兩者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在未來的10至20年間開發出全自動駕駛車輛。
————————————————————————————————————
在威盛,我們的任務是讓企業加速開發和部署重新定義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的創新運輸解決方案與服務,讓客戶在邁向無縫出行和自動駕駛的新時代時掌握競爭優勢。欲瞭解更多威盛Mobile360解決方案資訊, 請點擊此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