鉻合金的骷髏將人類的頭骨壓在金屬腳下,變成白色的灰塵。無人駕駛的坦克駛在人骨山丘上,無人機則在漆黑的天空下盤旋,核子大屠殺後仍不幸生存的人陷入困境。上述是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1991年的科幻動作賣座大片《魔鬼終結者2》的開場畫面,此一系列數十年長期賣座的鉅片,描述人類與具有意識的AI天網對抗,以免被滅絕。這些機器人角色是我們自己創造,外表與我們相同。它們可怕又冷酷無情,具有精準致命的計算能力,令我們屏氣凝神。
卡麥隆描述無所不能的AI終結者,被下達指令後,意圖消滅和取代人類。此電影情節凸顯了我們對機器和人工智慧的疑慮與迷思:『人類是否狂妄自大嘗試扮演上帝,以致於開啟了不應碰觸的潘朵拉盒子。』在電影發行之際,這些成群的機器人和可改變形狀的液態鉻殺手(T-1000刺客,由羅伯特·派屈克(Robert Patrick)所扮演)震驚了大眾,也贏得了讚譽並打破國際票房紀錄。儘管這個具有超智能與意識的機器人大軍,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但他的作品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創造超智能機器人壞蛋來娛樂大眾的電影。也許這些殺人機器的最大功用,是在電影和小說中扮演反派。
應破除刻板印象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我們害怕機器人會使人類陷入生存危機?是否因這份焦慮產生偏見?AI真的是敵人,還是我們為了劇情方便,而一味將AI打成反派?我們也許應該更仔細探討機器人。
我們的觀念認為電腦智能會威脅人類生存,而因此感到恐懼。一想到超智能機器人可挑戰我們的思考、推理和行動能力,總使我們感到不舒服。
名稱有何隱含的意義?
1920年,「機器人」一詞產生,起因於捷克劇作家Karel Capek的戲劇作品R.U.R.。劇中,為人類工作的機器人反抗人類主人,最終消滅了地球上的所有人。機器人(robot)一詞源於捷克語中「強迫勞動」,類似於農奴的意思。機器人(robot)一詞在多種語言中取代了「自動機(automaton)」。我們逐漸賦予機器人(robot)一詞主僕、創造者和工作者、叛逆、滅絕和替代等涵義。
具有開創性的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1940和1950年代發表了他的小說《機器人(I, Robot)》,小說預言了人、機器和道德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人類的焦慮。從那時起,好萊塢就任憑想像力隨之瘋狂起舞,將機器人塑造成人類的敵人,威脅人類生存,也因此贏得破紀錄的票房成功。從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和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角色HAL 9000,到卡麥隆的魔鬼終結者,到《駭客任務》中駭人聽聞的機器,都還沒讓我們看膩了對好萊塢電影中的AI反派角色。
菁英思考和勞工階級的恐慌
我們應如何認真看待這些銀幕中的威脅角色?不難理解為何意見領袖、各行業負責人、電影製片人等等,都憂心AI可能導致人類萬劫不復。身為商業鉅子、技術創新者、推特愛用者及一位顛覆傳統者,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警告說,未來五年內AI可能會超越人類智能。他敦促研究人員、領導者、開發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將超級智能電腦的威脅視為核彈一般的嚴重威脅。有些人則非如此悲觀,例如身兼作家、發明家、研究人員和未來學家的雷蒙德·庫茲維爾(Ray Kurzweil)卻認為超級智能是邁向進化超越的必要步驟,藉由「奇點(Singularity)」讓機器智能與人類意識融合。
不僅菁英階級對AI擔憂,工廠裝配線的勞工階層也是如此,他們擔心機器人和AI會搶他們的飯碗。自從亨利·福特(Henry Ford)時代以來,工人一直籠罩在恐懼中,害怕以人工為主的裝配線將不復存在。
回到現實
AI顧問凱瑟琳·布雷斯林(Catherine Breslin)曾在亞馬遜從事過Alexa的研究,她並不恐慌未來AI將以強大的力量將壓迫全人類。她說:「對未來AI的想像預測,已偏離了目前AI的使用。近年來,AI一直超乎我們的想像。」事實是,AI已經存在且並非要掌管或征服人類,甚至奪取我們的工作。AI從過去到現在一直與我們同行,未來仍將繼續幫助人類。

退伍軍人的援助
《紐約時報》最近報導一則AI奇事。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正在實施AI輔助演算法,以找出有自殺或自殘傾向的人。自2000年以來,高風險族群(如退伍軍人)的自殺率穩定成長。以往醫療保健單位已盡力找出自殺或自殘風險最大的人,方法是根據眾多觀察因素,包括藥物濫用、過去的自殺紀錄、工作經歷或工時長短等。不幸的是,這些人為方法往往無法辨識和幫助那些企圖自殘的人。
布朗克斯區退伍軍人綜合服務網的精神科醫生Marianne S. Goodman博士說: 「事實是,我們無法依靠訓練有素的醫學專家確定真正處於高風險族群,這並非我們擅長之事。」
這就是退伍軍人事務部的AI和大數據驅動系統與眾不同之處。其演算法名為Reach Vet,它會不斷更新,並按月根據綜合因素產生新的高風險退伍軍人列表。某人被標記後,協調員會打電話安排與他見面。醫生會說明自殺風險種類名稱,並與患者一起制定自殺防治計畫。此方法自推出六個月以來,成績令人鼓舞。超過原先兩倍的高風險族群使用退伍軍人救命服務,例如諮詢和治療,死亡率因此逐漸下降。
推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在另一個迫切急需的案例中,AI扮演了重要角色,致使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成功推出。考慮到所有安全標準並能同時監測副作用,安全而有效地為全體大眾正確接種疫苗絕非易事。醫療保健供應鏈非常複雜,無法適應大規模的快速交付,物流方面也必須格外小心,以免破壞寶貴且有限的疫苗供應。
這正是為何AI能派上用場挽救人命。Aible創辦人兼執行長Arijit Sengupta表示:「人類沒有能力考慮成千上萬且不斷出現的變數。而這正是AI最擅長,也就是進行複雜的狀況規劃和假設測試,並靈活迅速因應新資訊,進而可以根據現有跡象做出最佳決策。」
英國國民保健署已委託軟體公司Genpact利用AI,監測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潛在不良反應。臨床試驗使用少量樣本測試其疫苗的功效。來自此樣本反應的數據被輸入AI模型,藉此可監測和預測一般人群中,哪些人可能對疫苗產生不良反應。辨識出這些潛在風險後,醫療單位可以更瞭解接種疫苗者中,哪些需要密切監測。
美國的醫療機構也正在使用機器學習,辨識人群中誰風險最高,應該優先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那些有其他疾病或具特殊因素(如年長者和面臨有限醫療服務的人),可能特別容易因新型冠狀病毒而喪命,因此需要及早進行接種。藉由向最需要的人提供疫苗,AI可讓疫苗發揮最大功效。

推動電子商務未來
從有利的角度來看,越來越清楚AI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救命工具。然而,AI對社會的好處不僅限於解決醫療問題,它也發揮關鍵作用使倉庫和工廠更有效率,工作環境更安全。隨著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倉庫對企業的成功越來越關鍵,進而也增加了堆高機駕駛人員的需求,堆高機駕駛已然成為供應鏈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的數據,2019年,堆高機造成79例與工作相關的死亡,及8,140例非致命傷害(包含非工作日)。雖然這些數字似乎令人不安,但OSHA估計,透過改善不安全的駕駛習慣,在美國可避免約70%的堆高機事故。越來越多的企業及其員工依賴AI保障安全,減輕堆高機可能的傷害。
借助豐富的視覺智慧與智能偵測功能,威盛Mobile360 AI堆高機安全套件在預防工安事故和保護商品和設備上發揮重要作用。複雜的操作人員監控系統(DMS)可以偵測到不安全的操作行為,例如吸菸、滑手機或疲勞駕駛,該系統使用AI辨識並警告操作人員危險的操作行為。
該安全套件還提供的另一項功能,就是透過環景監控系統(SVS)提供完整的360°視野,讓操作人員全面掌握堆高機的周圍環境。當物體和人員距離太近時,SVS還具有分級警報功能。
透過客觀的指導和完整的視野,堆高機操作人員以及在倉庫工作的人員會更有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還有另一雙眼睛在保護他們,使工作更安全並促使職務技術更上一層樓。
儘管螢幕上紅眼閃閃發光的金屬機器人壞蛋令人難忘,但在思考AI的潛力和實際應用時,還是得回歸現實。意見領袖可能會表示無論方向好壞,AI都會以無法想像的方式改變我們的未來,但不要忘了AI這項技術正在真實生活中為我們提供協助。就目前而言,AI在螢幕上已被定型為人類的敵人。但現實情況為它得以挽救生命、使生活更安全。AI對人類貢獻良多,卻未得到應有的掌聲。幸運的是,AI與人類不同,它不是為了掌聲而服務人類。
本篇關於科技、文化及技術分歧點的文章為威盛電子行銷代表-高博修所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