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需要攝影機和雷達等感測器以「看見」周遭的世界,但僅只有感測器資料是不夠的,自駕車也需要運算能力與先進的機器智慧,以利於分析眾多有時可能產生衝突的資料流,進而生成其環境的單一精確視野。

We Connect
自駕車需要攝影機和雷達等感測器以「看見」周遭的世界,但僅只有感測器資料是不夠的,自駕車也需要運算能力與先進的機器智慧,以利於分析眾多有時可能產生衝突的資料流,進而生成其環境的單一精確視野。
如果汽車產業局外人曾耳聞過光達,可能必須歸功於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當大部分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團隊將這項以光線為基礎的技術視為主要工具時,馬斯克卻堅持這是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將焦點從以攝影機為基礎的理想視覺上轉移的昂貴失策。
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 2019 亞洲消費電子展吸引了來自全球18 個國家的廠商,共設有 550 個攤位。展出項目涵蓋各產業的劃世代科技與產品,例如:汽車、AI、5G 以及 VR/AR。展場以汽車產業擺設的攤位居多,紛紛展示了最新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起,人們對這個新的自動交通世界將如何影響經濟和社會持有許多臆測。批評者聲稱,工業將遭受損失,數百萬人將失去工作,社會總體上會變得更糟。樂觀主義者預測,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將帶來新的行業和就業機會,況且憑藉自動駕駛汽車的優勢,生活的其他方面將帶來一系列的益處。
在大部份情況下,人們對於全自動化的世界感到恐懼。人類害怕科技接管且不想放棄控制權。但是,不應低估自動駕駛車輛提高安全性的事實。 美國交通部NHTSA 的一項研究中,將94%的事故歸咎於人為錯誤,其中僅2%為車輛故障、2%表示環境因素,及2%的不明原因。藉由移除駕駛中的人員因素,我們消弭人為錯誤的巨大潛因。
試想一個所有汽車、公共汽車和火車都能自行運作的世界。沒有人,沒有公車司機,沒有列車長,只有智慧型科技。想像一下,早晨通勤上車,喝杯咖啡,閱讀新聞,而你的車卻可自行駕駛帶你上班。看似遙不可及的未來主義幻想正走向現實。自動駕駛所需的技術正蓬勃發展,我們逐漸看見擁有越來越多自動元素的車輛。